大明:我狱友是朱棣,老朱气炸了

第137章 天子守国门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我狱友是朱棣,老朱气炸了
作者:
鳝鱼丝
本章字数:
4390
更新时间:
2024-09-26

说着这些话的时候,朱元璋脸上的表情,已经是前所未有的郑重。

“咱不管历史上如何,但至少,你们俩得答应咱,绝对不能让李尘先生所说的那些,再出现再咱们的身上。”

随着朱元璋的这一句。

朱标和朱棣脸上的表情都是变得无比的郑重。

他们相视一眼,都能看出彼此眼中的坚定。

事实上。

两人都是知道,自从李尘的出现,以及现在在得知了历史的走向之后。

他们自然都不愿意,让大明再一次的走向历史中的结局。

在这样的情况下。

两人没有任何的犹豫,都是重重的点了点头:“爹!”

“我答应你们,我朱标(朱棣)日后,手上定不会沾染上亲族的鲜血!”

“若有违此誓,则天诛地灭!”

当齐刷刷的两声同样郑重的呼喊之后。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好!很好!”

朱元璋双目微红,轻轻的拍了拍两人的肩膀,是一字一句道:“好儿子,都是咱的好儿子。”

“以后的大明,还得靠你们兄弟几个,同心协力。”

“这样,咱就放心了:再相信,咱的大明,绝对不会再重蹈覆辙,再有骨肉兄弟相残之事。”

而就在这个时候。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棣可以说是奠定了整个大明王朝的脊梁。”

当听着李尘缓缓说出这一句话的时候。

就连朱元璋都不由得为之一愣:“大明王朝的脊梁?”

眯着眼睛。

朱元璋将目光望向身旁的朱棣。

而这边。

就连朱棣整个人都为之一愣。

他朱棣,当真还有这个本事?

就在众人愣神之际。

就听着这边,在牢房中的李尘是继续一字一句道:“其实在后世,若论强盛,大明并不及汉、唐。”

“但却偏偏引得不少人的喜爱,究其原因,其实就因为一句话。”

随着李尘这么一说。

在场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是被吸引了过来。

因为刚才朱棣的关系。

一直没有怎么敢说话的宋濂好奇的抬起头来:“一句话?”

“敢问先生,是什么话?”

李尘点头:“在第二次亲征之后,朱棣扫荡漠北,凯旋而归。”

“于其途中说道:我朝国势之尊,朝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而事实上,后面明朝的那些皇帝们,除了某个实在摆不上台面的蠢材,哪怕多有奇葩,不理朝政乃至于玩物丧志者远远不止一人,但却大都身体力行了这一句话。”

此话一出。

哪怕是宋濂这个最吹毛求疵的大明帝师,也是顿时怔住了。

事实上。

宋濂在得知朱棣竟然是谋反篡位之后。

对于朱棣的观感,几乎一下子就是拉到了谷底。

哪怕是后面,李尘自己也说了朱棣诸多的功绩。

但在宋濂看来,乱臣贼子就是乱臣贼子。

再多的功绩,也无法改变朱棣篡位的事实。

直到李尘说了这一句之后。

宋濂神色微怔;“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几乎是在听到这话的一瞬间。

宋濂就已经浑身直起了鸡皮疙瘩:“正如先生所言,此可谓国之脊梁,铮铮铁骨,当浮一大白。”

“若后世大明天子皆如此……大善。”

而一旁的秦王、晋王等人,一个个的也都是面色涨红,心驰神往。

毕竟什么守国门,死社稷……

光是一听听,就让人不自觉的热血沸腾了起来。

“朱棣此生,北征蒙古;南定安南:东备倭寇;为了防备边患,他将大明的国都,从应天迁到了北平,从此终及大明一朝,可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从此传为佳话。”

“哪怕是在后世,也令无数后人神往。”

当听到这话的一瞬间。

朱棣几乎是瞬间,就是咧开了嘴。

然而还没有等到他继续高兴。

这边,李尘的下一句话,就是让他直接的张大了嘴巴。

“但是,在我看来,朱棣这一生,做过最重要,也是最可惜的一件事情。”

“并不是五征蒙古,也不是平定安南,更不是迁都北平或者其他任何一件事情。”

“这一件事,本可以改变大明甚至是整个华夏数百、乃至上千年后的国运。”

瞬间。

就连朱元璋都是瞪大了眼睛,不可思议的看向了朱棣:“老四,你还干了什么,竟然能得到先生如此高的评价?”

事实上。

朱元璋是万万没想到,李尘竟然能说出这些话来。

改变华夏数百上千年的国运!?

这到底该是何等的大事?

朱元璋把面前的朱棣是左看右看,但是看了半天,也看不出朱棣当真是干得出那些事情的料。

而朱棣本人,此刻也已经是兴奋都有些发抖了。

面对朱元璋的询问。

同样是两眼一抹黑的他,有些颤抖着说道:“爹,咱这不是还没有做嘛……”

“我怎么会知道,先生说的到底是什么事情?”

话刚刚一说完。

就连朱棣这里自己都是忍不住嘿嘿的笑了起来。

在他看来。

能得到李尘这么高的评价,那后世的自己,是不是已经超过了自己的父亲朱元璋了啊?

不仅仅是朱元璋和朱棣。

就连牢房中的宋濂等人,都是直接的愣住了。

“改变数百年、上千年的国运……”

“那该是何等伟大的事业?”

朱樉和朱棡两兄弟更是直接瞪大了眼睛,不住的喃喃道:“我的天啊……”

“不会是把蒙古给灭了吧?”

两兄弟能想到最大的事情,就是如此了。

除此之外,两兄弟实在是不能想到,朱棣还干了些什么事情?

总不可能,把周边国家全都给平定了吧?

“从永乐三年开始,一直到宣德八年的二十余年时间,郑和七次奉旨下西洋,其足迹遍及三十余国,涉十余万里。”

“在历史上,称其为郑和下西洋。”

此话一说。

一旁的朱樉和朱棡可谓是满脸懵逼:“下西洋?”

“这是什么,还能影响历史走向?”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