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无界

第 18 章 胃不和则卧不安

加入书架
书名:
医路无界
作者:
子陌清欢
本章字数:
2862
更新时间:
2025-04-17

胃中嘈杂,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说是胃疼吧,也不是很剧烈的那种疼痛,说是难受,不舒服吧,感觉没那么严重,但就是感觉肚子里“嘈杂”,或者说是“闷”。

而这种“闷”在晚饭后睡前尤为明显,那就很好下诊断了——饮食不节导致的胃肠积滞。

“你肚子吃的那么撑,睡觉能睡得安稳吗?给你开点消食健脾的药,但也是治标不治本,真正要治本呐,把你那饮食习惯改一改,早上要吃饭,至于晚上七八分饱,差不多就行了。”

这就是《黄帝内经》说的,典型的“胃不和则卧不安”。

岳南星把信息整理了一下,失眠,腹部胀闷,脉弦滑而数,略微便秘。

焦山楂三十克 ,神曲十克、半夏三克、茯苓二十克、陈皮十克、连翘三克、莱菔子十克,麦芽十克,山药十克。

“这么多治疗失眠的药,居然没有一味是安神药?”

顾明昭看着手机不禁感叹道。

这是许青川首接把病历资料发过去了。

“失眠的经典方我记得应该是酸枣仁汤来着啊?为什么不用这种经典方去治疗失眠呢?”

“你看看,你看看,又用西医思维指导中药的使用了吧,中医是讲究辨证论治的,所谓证就是核心病机,看到失眠就用安神药,顶多算是一种对症支持,抓不住核心病机不行。”

顾明昭挠了挠头,一般人还真不能同时学习中医和西医,思想没有包容度,搞不好会“精分”了呢。

《青巷医案》

暮春的雨丝斜斜扑在青石板上,许青川正在诊室里擦拭那套包浆温润的针灸铜人,忽听得木格门“吱呀”一响,抬眼便见个女子扶着门框喘气,右腿膝盖以下缠着浸了血渍的纱布,裤脚卷到大腿根,露出几处红肿如桃的结节,连走动时都带出隐忍的抽痛。

“许大夫……”她声音发哑,鬓角沾着雨珠,“疼得走不了路了。”

许青川连忙搬过藤椅,待她坐下,先倒了杯温竹茹水。指尖触到她腕骨时,触手滚烫,再看面色潮红如染,咽喉处漫着淡红血丝,正是温病初起之象。“发热几日了?”他翻开诊籍,狼毫在砚台边轻蘸。

“整两日。”女子按住膝盖,指尖掐进掌心,“嗓子像吞了火,关节也跟着胀痛,夜里疼得睡不着。”说话间掀起纱布,大腿内侧及小腿正面卧着七八枚结节,红亮如熟透的荔枝,触之硬韧,压痛明显,连皮肤都绷得发亮。

许青川的拇指腹在她太冲穴上轻轻按揉,触感告诉他这些结节并非普通痈肿——皮色鲜红而不灼,痛处固定却无波动感,倒像是湿热瘀结于络脉之间。再看舌苔,舌边微红,中部黄腻苔厚得能刮下浆来,脉象寸关滑数,尺部略沉,正是《医宗金鉴》里记载的“瓜藤缠”之象。

“西医说是什么结节性红斑?”他忽然开口,见女子惊讶点头,便从柜中取出牛皮纸袋,里面装着她带来的血常规报告,白细胞计数10100/μL的数字格外醒目,“湿邪黏腻,热邪鸱张,湿热搏结于血脉,阻滞气机,才结成这些‘藤缠’。你看这结节,是不是像藤蔓纠缠?”

女子盯着他袖口磨出的老茧,那是常年抓药、研末留下的痕迹。许青川己在青巷开了十年药铺,最擅治这些皮里膜外的瘀结之症。此刻他正对着诊籍沉吟,狼毫在“湿热蕴结证”几字旁画了个圈,忽然想起去年深秋收的那批黄柏,炒得焦香入肾经,正好克这下焦湿热。

“先清热利湿,再消肿散结。”他提笔写下西妙丸加减,黄柏、苍术泄下焦湿热为君,牛膝引药下行,当归、川芎活血通络,赤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木瓜、独活、秦艽祛风胜湿,解关节痹痛。写到萆薢时,笔尖稍顿——这味药善分清泌浊,正合湿热互结之证。

“这药要煎得浓些,头煎沸后再煮一刻钟,二煎续水稍浸。”他亲自抓药,指节敲着药斗:“黄柏用川产的,苍术得选茅山货,牛膝要怀庆府的,当归挑带油气的……”每味药都在掌心过一遍,挑出杂质,末了又加了三钱生甘草,既能调和诸药,又缓急止痛。

药包递到女子手中时,他忽然从白大褂内袋摸出个银针包:“先针几穴,能暂缓疼痛。”取的是血海、阴陵泉、三阴交,针身如发,刺入时几乎无痛,捻转间可见局部红晕微散。“湿热最忌久留,你这病来得急,却也要慢慢调——忌辛辣、忌久坐,每日用炒薏米赤小豆煮粥,助脾运化。”

许青川在诊籍末页画了个小小的藤蔓图案,旁边注:“湿热之邪,如油入面,非重剂不能开其结,非健脾不能断其源。医者当辨病辨证并重,方不负‘除痛’二字。”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