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伫立在公司顶楼的露台之上,俯瞰着楼下如潮水般川流不息的街道。艾灸安神香展示会刚圆满落下帷幕,市场反馈一片火热,而林风己然开始谋划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随着产品逐渐打开口碑,用户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他们需要一个更高效、便捷的沟通平台,让患者与医生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建立起真正的连接。
“我们不能只卖产品。”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道,“我们要构建一个生态,让每一位使用我们产品的人都能找到归属感和解决方案。”
网创部门的负责人小唐听完后眼神一亮:“你是说……搭建一个专属平台?”
“没错。”林风点头,“在线问诊、康复指导、经验分享——这三块必须做起来。我们要让信息流动起来,而不是停留在一个个孤立的个体中。”
任务很快下达到网创部门,但挑战也随之而来。距离预定上线时间仅剩一周,平台部分功能还存在漏洞,技术人员不足,测试进度缓慢得像是在泥地里爬行。
“我们必须赶在下周前上线。”小唐一边敲键盘一边咬牙,“不然宣传部那边的推广节奏也会被打乱。”
为了应对人手短缺的问题,林风果断调用公司其他部门的技术人员支援网创部门,并组织了一场高强度的集中攻坚。整个技术工作室灯火通明,键盘声此起彼伏,像一场无声的战役。
“这一组负责登录系统的稳定性测试,那一组检查支付接口有没有异常。”小唐在白板上画出分工图,“每两小时汇报一次进展,有问题立刻解决。”
一名年轻程序员盯着屏幕皱眉:“这个问诊预约模块有点卡顿,用户点击后响应延迟超过一秒了。”
“查一下数据库索引有没有优化。”另一名资深工程师应道,“我来写个缓存策略试试。”
与此同时,市场部门也同步行动,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活动邀请更多医生入驻平台。一位曾在公立医院任职的心理科专家看到宣传资料后主动联系,表示愿意加入。“你们的理念很打动我。”她在邮件中写道,“希望能在平台上帮助更多真正需要的人。”
康复指导资料整理方面则由客服团队接手,她们从过往案例中提取有效信息,分门别类上传至平台。为了鼓励用户参与经验分享板块,平台推出了积分奖励机制,发布内容即可获得虚拟货币,用于兑换后续服务或产品试用。
“我们要让用户觉得这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应用程序,而是一个有温度的社区。”林风在一次内部培训中强调,“每一个点赞、每一条留言,都是对他人的一种支持。”
就在平台即将上线的前一天晚上,小唐还在调试后台数据统计功能。他揉了揉酸痛的脖子,忽然发现一处代码的注释提到了一个可能影响未来扩展功能的潜在问题。
“这个函数的命名方式不太规范。”他指着屏幕上的一段代码,“如果以后要接入AI推荐系统,可能会造成兼容性问题。”
旁边的同事凑过来看了一眼:“你是说,它可能无法自动识别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没错。”小唐点头,“我们可以先做个标记,等平台稳定后再优化这部分逻辑。”
第二天上午十点,平台正式上线。首页界面简洁清新,主色调是柔和的蓝绿色,象征着安心与治愈。注册页面设有快速通道,新用户只需三步即可完成注册。在线问诊区设有多个科室分类,用户可以根据症状选择合适的医生进行咨询。
短短几个小时内,就有数百名用户注册,数十位医生完成入驻审核。有人在经验分享区写下自己的康复故事,也有人上传了自己制作的助眠音乐。
“没想到第一天就来了这么多人。”小唐看着后台的数据报表,“比我们预想的还要热闹。”
林风走进办公室时,正巧看到一段用户留言:“第一次在这个平台上找到了共鸣的感觉,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他微微一笑,拿起手机给小唐发了个消息:“做得很好。”
然而,真正考验才刚刚开始。
当天下午,平台迎来了第一波高峰访问量。服务器一度出现短暂拥堵,部分页面加载速度变慢。技术团队迅速介入,调整负载均衡配置,将压力分散到备用节点。
“这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课。”林风在临时会议上说,“我们要做的不是避免问题,而是学会快速解决问题。”
就在这时,市场部门传来一则好消息:有一位知名康复专家对平台上的智能推荐功能表现出浓厚兴趣,表示愿意参与后续的功能优化讨论。
“他说我们的算法模型很有潜力。”市场部负责人兴奋地说,“如果能进一步合作,或许可以开发出一套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推荐系统。”
林风听后点了点头:“那就安排一次深入交流。”
夜幕降临,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小唐靠在椅背上,望着电脑屏幕出神。他想起林风曾说过的一句话:“我们不是在做一个平台,而是在搭建一座桥梁。”
此刻,这座桥正在一点点架设起来。
窗外的城市灯光闪烁,像无数颗星星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