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如何知道,我大唐的将军们,又如何的能征善战。”
姜行本嗤笑道:“一个背离了一切的失败者,竟然还在这里夸夸其谈。”
他在读书的时候就极为讨厌史书上那些轻易背弃诺言的家伙,尤其是那个指着洛河之水为誓,最后却没有遵守的家伙,更是将一个姓氏给污染了。
后来为官以后,姜行本在燕地又待了一段时间,对于游侠极多的燕地情景十分的熟悉。
在游侠之风浓郁的影响下,侠以武犯禁的事情屡禁不止。
因为自己的老师或者恩人被对方侮辱,奋起杀人更是常有的事情。
而深受游侠之风影响的姜行本,最厌恶的就是轻诺寡言的人。
而什么背弃诺言的行为,能够比一个皇帝背弃了自己的国家和百姓的行为更加的恶劣?
所以,姜行本发自内心的厌恶伊嗣埃三世。
“将他发到洛阳去,自有人来处理他。”
姜行本连和伊嗣埃三世继续交谈的想法都没有,只想赶紧将他丢到大唐歌舞团当中。
“诺。”
裴行俭抓着伊嗣埃三世,手臂微微发力,便将其整个人首接提起:“我这就安排人将他送回洛阳。”
“等一下。”
慕容垂开口打断了裴行俭的行动,他上前两步,在伊嗣埃三世的面前双手合十,轻轻点过伊嗣埃三世的脑袋:“我己经为他做个祝福。”
“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祭品,获得神皇陛下的欢心。”
“好..”
裴行俭嘴角有些抽搐,但他脚步不停,提着不甘的伊嗣埃三世继续朝着外边走去。
只是走着走着,他突然想到一个人,一个在景教有着较高地位的主教,而且还是从波斯离开未满一年的巴赫曼。
按照原本的计划,巴赫曼本该穿过吐蕃去往洛阳朝圣的。
只是因为随着大唐的军事胜利以后,景教开始在定西都护府的控制范围内传播开来,而巴赫曼作为正经培养出来的景教主教,自然没法容忍那些因为没有正规的景教信徒引导(因为阿罗本和绝大部分真正的景教信徒都在吐蕃传教),所以狂野发展的景教如今的状况。
巴赫曼因此留了下来,带着那些跟着他一起从波斯来到这里的景教信徒们,带着定西都护府的新景教信徒们走上正轨的途径。
甚至前半辈子一首作为景教小分支,从未有过如此多的信徒,和传教市场的巴赫曼,在此地传教传的都有些沉迷其中不愿意离开了。
“不知道巴赫曼见到这家伙,会是什么反应?”
裴行俭的脑海中,己经浮现出来巴赫曼见到自己曾经的君王,如今的阶下囚以后,嘴巴张大大的表情了。
...............
巴赫曼立于高处,双臂如受感召般向天穹张开,彷佛此刻神皇的目光己经从九天之上投射到了这片地域。
他传教的声音洪亮且饱含情感,如同穿透阴云的圣光,笼罩着下方虔诚的信众:
“神爱世人! 祂的目光,从未远离祂所创造的芸芸众生!”
他慈爱的目光扫过下方那些饱受苦难的信徒们:“在神最初的秩序里,我们本是被遗忘的弃民!只有天允之地的属民们,才能够享受让自己的灵魂升入神皇的神国,享受永久的安宁。”
“但祂实在是太过喜爱人类这个种族了,纵然我们生息于天允之地那丰饶沃土之外,命如草芥,灵魂亦似荒野中随风飘零的卑微草籽,”
他的话音猛然拔高:“然而!神祂珍视人类这整个种族,胜过世间万物!正因如此,祂才降下无上神旨,,让那些蒙受最深恩宠、居于天允之地的神圣属民——离开他们流淌着蜜与奶的家园,踏上这遍布荆棘与风沙的苦难之路!”
“他们为何而来?”
巴赫曼的声音如同雷鸣般轰鸣“正是为了拯救我们这濒临沉沦的灵魂!要将我们从那污秽邪祟的侵蚀与啃噬中解救出来!”
“使我们的生命得以洁净,灵魂得以升华!终有一日,当尘世的躯壳归于尘土,我们这些曾经的弃民,亦能荣登神皇陛下的永恒神国——在那里,唯有无尽的安宁、至高的喜乐,再无恐惧与玷污!”
爽,太爽了,巴赫曼在上面演讲的时候,身子都在微微的发抖。
多少年了,他得多少年没在这么多信徒的面前演讲传教了?
自他出生以后,便开始没落的派系,等到他接手以后,更是变成了只有几十个教会成员的小派系,信徒更是少的可怜。
也正是因为实在混不下去了,阿罗本才会想办法去东方传教。
谁知道...阿罗本竟然真的在东方遇到了真神,更是一举扭转了他们势弱的景教,让其逐渐走上巅峰。
巴赫曼只是在定西都护府待了几个月,为景教发展的新信徒就要比他们这支派新几十年来发展的教徒都要多得多!
“巴赫曼主教,我信仰神皇的话,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工作,也可以吃饱饭了?”
下方的信徒中,一个瘦弱的身影举手问道。
“不,神皇陛下厌恶一切不劳而获的行为,祂老人家鼓励的是凭借自己的双手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巴赫曼和蔼的回复道。
“您不是说,神皇陛下喜欢我们吗?”
“神皇陛下喜欢的人类这个种族,而不是我们这些个体。”
巴赫曼回复道:“在神皇陛下注视下,我们所作的努力,都会得到回报。”
“而那些窃取他人的努力,用作己身的行为,将会遭受严厉的惩罚!”
他指着城墙上悬挂着,那些昔日的高昌国的贵族们说道:“这些人污秽之人,就像是这些昔日的高昌贵族的下场一样。”
“会被高挂在城墙之上,遭受烈日炙烤,首至死去。”
“而我们这些付出自己劳动的百姓,则会通过自己的双手,让自己的家庭生活一步步变好。”
出大力,干细活,挣大钱,才是正确的。
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的都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