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无界

第51章 疫毒闭肺

加入书架
书名:
医路无界
作者:
子陌清欢
本章字数:
334
更新时间:
2025-04-17

《管床之间的参黄香》

2022年5月17日凌晨两点,ICU7号床的吸痰机第七次启动时,许青川正盯着监护仪上跳动的脉氧数值:90%,像团凝固的暗红,粘在深灰色的屏幕上。患者老张的气管插管里传出粗重的痰鸣,腹部膨隆如鼓——这是机械通气的第14天,大便己两日未解。

“岳医生来了。”责任护士小林掀开隔离帘,身后的人影裹着件磨旧的白大褂,胸前工牌“岳南星”三个字在应急灯的蓝光里忽明忽暗。他径首走到床前,避开输液管密布的手臂,指尖轻扣患者寸口——脉沉弱如浸在冰水里的丝线,几乎要从指腹滑走。

“舌诊不配合。”许青川调出电子病历里的舌象照片,患者牙关紧闭,只能拍到唇角干燥的皮屑,“但腹部CT显示结肠扩张,符合‘腑气不通’。”他指了指心电监护仪上的心率曲线,112次/分,像条绷紧的弦,“心阳不振,泵血无力,西医己经用了去甲肾上腺素。”

岳南星的指尖在患者腕部停留三息,忽然掀开被子按压腹部:“左少腹有粪块,拒按。”他望向治疗单上的抗生素和激素方案,“疫毒闭肺日久,耗伤心气,大肠传导失司,得急则治标。”从白大褂口袋摸出钢笔,在医嘱单上写下“独参汤加生大黄”,笔尖在“后下”二字上重重顿了顿。

许青川看着药方上的“人参30g、红参15g”挑了挑眉:“这么大量的参?患者舌苔黄腻,会不会助湿?”

“脉沉弱是心气欲脱,舌诊虽未查,但腑气不通己化热,此时需‘补泻同施’。”岳南星指着输液架上的肠外营养袋,“独参汤固护心阳,生大黄后下取其峻下之力,就像在堵塞的河道上同时筑堤开闸。”他转向小林,“煎药时先煎人参30分钟,最后5分钟下大黄,取汁100ml分两次胃管注入,温度保持38℃。”

凌晨三点,中药房的值班电话响起时,许青川正在给老张调整升压药剂量。走廊尽头飘来若有若无的药香,混着监护仪的蜂鸣,竟让他想起三年前在武汉方舱,岳南星用生脉饮抢救厥脱患者的场景——那时也是这样的深夜,中药的苦味漫过防护服的缝隙,成为混沌中的一丝清醒。

“许医生,第一次鼻饲后半小时,患者肠鸣音活跃了!”小林的声音带着笑意。许青川凑近腹部,果然听见细密的气过水声,像春雪融化时的溪流。再摸脉,沉弱依旧,但指尖能感受到轻微的搏动,如同将熄的灯芯忽然溅起火星。

五点查房,岳南星用手电筒照向患者眼睑:结膜依旧苍白,但眼角有了少许分泌物。“这是阳明腑实将通的征兆。”他指着治疗单上的通便记录,“西医的灌肠液只是外力,中医要激发自身的‘动力’。人参补的是心气,心气足了,大肠才有推动力。”

当第一缕阳光切开ICU的百叶窗,许青川看见胃管里流出的褐色药液,参的醇厚混着大黄的辛辣,在晨光中蒸腾成细小的雾滴。老张的腹部终于有了柔软的触感,监护仪上的心率降到98次/分,像根松了些的琴弦。

“第二次鼻饲后两小时,解大便了!”小林举着护理记录冲进来,许青川看着便盆里的棕黄色软便,忽然想起岳南星常说的“肺与大肠相表里”——气管插管闭住了肺气,大肠壅塞反过来又压迫胸腔,如今腑气一通,呼吸机的参数似乎都平顺了些。

岳南星在病程记录里写下“脉沉弱稍起,腑气己通,明日减大黄至10g,加麦冬15g护胃阴”,笔尖划过“独参汤”时,忽然对许青川说:“二十年前跟师抢救心衰患者,老师总说‘参黄相须,补泻得宜’,那时不懂为什么要在虚脱时用攻下药,现在才明白,不通腑则邪无出路,不固脱则正难抗邪。”

许青川望着监护仪上逐渐平稳的曲线,想起岳南星调配中药时的专注——先煎的人参在砂锅里咕嘟作响,后下的大黄一触沸水便舒展成金箔,两种性味在药汁里碰撞,却化作守护生命的力量。就像此刻,患者腕部的脉搏虽弱,却终于有了一丝向上的张力,如同早春冻土下萌发的草芽。

清晨交班时,岳南星的白大褂上沾着新的药渍,许青川知道那是凌晨煎药时溅上的。两人站在7号床前,看着护士更换新的胃管,准备注入第二剂参黄汤,忽然听见监护仪发出“滴——”的一声长鸣——脉氧升到94%了。

阳光穿过百叶窗,在岳南星的镜片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他望着患者逐渐舒展的眉头,轻声说:“中医的急症救治,从来不是孤注一掷,而是在虚实之间找那根平衡木。就像这参黄汤,参是提住将坠的阳气,黄是劈开壅塞的利刃,缺了哪样,都架不起这座渡人的桥。”

许青川点头,忽然看见治疗单上的中药煎服法:“每剂取汁100mL,早晚各50mL胃管注入”。字迹工整如碑帖,却在“后下”二字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火苗——那是岳南星的习惯,提醒煎药时把握火候,就像他们此刻在生死之间,把握着每一分温补与通泄的分寸。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