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市场的麻烦,比竹清预想的来得更快也更首接。纽斯特的报复,精准而阴险。他们利用在欧洲经营多年的深厚根基,开始游说欧洲部分行业协会,推动修订婴幼儿辅食的准入标准。新的条款,字面上冠冕堂皇,声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欧洲婴幼儿健康”,实则处处透着“量身定做”的意味。比如,针对某些亚洲特有的、清源产品中包含的天然食材,突然增加了极其严苛且此前闻所未闻的检测项目;认证流程也变得空前复杂漫长,每一项新规,都像一把钝刀子,割在清源的出口业务上。
清源在欧洲的合作伙伴最先感受到了寒意。一批按原计划发往德国的货物,在港口被以“不符合最新检测标准”为由扣留。竹清接到越洋电话时,对方的语气焦急万分:“竹总,这批货的成分和之前完全一样,他们突然冒出来的新规,根本没有给我们任何缓冲期!”
坏消息接踵而至。一些原本对清源产品颇感兴趣的欧洲经销商,也开始变得犹豫观望。纽斯特的意图昭然若揭:通过抬高门槛,将清源这样的亚洲品牌挡在欧洲市场之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竹清团队紧急磋商应对欧洲市场变局之际,国内舆论场也悄然刮起了一阵歪风。几位在母婴领域颇有声望的“专家学者”,几乎在同一时间,通过不同的媒体渠道发声。他们没有首接攻击清源的产品质量,而是巧妙地将矛头对准了清源引以为傲的“本土化创新”。
“……我们必须承认,在婴幼儿营养研究领域,西方国家起步更早,标准也更为成熟。国内一些品牌,过分强调所谓的‘本土特色’,固然有其市场考量,但其科学性、先进性是否能与国际主流标准接轨,还有待商榷……”一位戴着金边眼镜的教授在某财经访谈中侃侃而谈,言语间充满了对“国际标准”的推崇和对“本土创新”的隐忧。
另一篇署名文章则更加露骨:“……某些辅食品牌,热衷于将传统食补概念融入产品,这或许能迎合一部分消费者的心理,但婴幼儿的消化系统与不同,这些‘创新’是否经过了严谨的临床验证?我们更应呼吁企业回归‘国际公认’的营养配方……”
这些论调,看似客观中立,实则暗藏杀机,试图从根本上动摇消费者对清源本土化理念的信任。一时间,清源面临欧洲市场准入受阻和国内舆论压力的双重困境,公司内部气氛也有些沉闷。市场部的小姑娘们看着网络上那些“专家”言论,气得首跺脚:“他们根本就是胡说八道!我们的本土化,哪一点不科学了?”
竹清坐在办公桌后,面沉似水。她明白,这绝非偶然。纽斯特的手段,比她想象的更老辣,也更不择手段。他们不仅要在市场上打压你,还要在话语权上孤立你。
“竹总,欧洲那边催得紧,问我们下一步打算怎么办。国内这几篇报道,也开始在一些妈妈群里发酵了。”市场总监忧心忡忡地汇报。
竹清指尖轻轻叩击着桌面,目光落在窗外。单纯的产品升级和营销反击,在“标准”这道无形的壁垒面前,显得如此无力。她第一次深刻意识到,商业竞争的最高形态,是标准的竞争。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游戏规则。
夜深了,她拨通了风肃的电话,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将眼下的困境简略说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风肃的声音传来,带着他特有的沉稳:“军队搞对抗演习,最怕的就是被对手牵着鼻子走,被拖进他熟悉的战场,按照他制定的规则打。”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你现在遇到的,不就是这个情况吗?他们设了个套,叫‘国际标准’,等着你往里钻。你能不能跳出他们的框框,自己也画个道道,让他们也来适应适应你的规矩?”
风肃不经意的话,像一道闪电划过竹清的脑海。是啊,为什么一定要被动地去适应所谓的“西方标准”?东方人的体质、饮食习惯与西方本就有差异,凭什么要让西方的标准成为放之西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
“自己画个道道……”竹清喃喃自语,眼睛里重新燃起了光。
“对啊,”风肃在那边似乎笑了一下,“你不是总说要‘更懂中国妈妈的心’吗?那就干脆弄一个‘更懂东方宝宝的胃’的标准出来。他们有他们的‘国际标准’,咱们就搞咱们的‘东方标准’。”
这个念头一旦萌生,便如雨后春笋般在她心中疯长。竹清豁然开朗,与其在别人的规则里苦苦挣扎,不如另起炉灶,建立一套真正适合东方婴幼儿的营养标准体系!
第二天一早,竹清召集核心团队开会,将这个大胆的想法抛了出来。会议室里先是一阵沉默,随即爆发出热烈的讨论。挑战巨大,但前景也同样。
“我们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竹清语气坚定,“纽斯特想用标准卡我们,我们就用标准反制他们!我们要研究、提炼,并倡导建立一套基于东方人体质和几千年饮食文化传承的‘东方婴幼儿营养标准’!”
行动迅速展开。竹清一方面指示研发部门,加大与国内顶尖营养研究机构、权威高校的合作力度,投入专项资金,启动一项大规模的中国婴幼儿体质与营养需求调研项目,为构建“中国标准”乃至“东方标准”提供坚实的科学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她开始尝试联络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一些同样深受西方标准壁垒困扰的亚洲同行业者。
“西方品牌凭借其先发优势和话语权,长期主导着全球婴幼儿辅食的标准定义。但亚洲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和育儿传统,我们的宝宝也需要更符合自身特点的营养方案。”竹清在发给一家日本知名辅食企业负责人的邮件中写道,“我倡议,亚洲同业可以联合起来,共同研究和推广真正适合亚洲宝宝的‘亚洲标准’,形成区域联盟,争取我们应有的话语权。”
消息传回风肃那里时,他正利用休息时间和战友们一起看电视新闻,里面恰好播报了一条关于国内某科研机构启动大规模婴幼儿体质调研的新闻,画面中一闪而过清源公司的LOGO。
不久后通话,风肃忍不住调侃她:“行啊,竹总,现在不满足于卖米糊糊了,这是要开始制定‘国际规则’了?了不起啊!”他的语气轻松,但竹清能听出那份调侃背后,是满满的欣赏和一点点不易察觉的骄傲。这样的竹清,在他眼中,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耀眼夺目。
竹清被他逗乐了,心头却是一片滚烫。有这份理解和支持,前路再难,她也有了更多底气。
只是,所有人都清楚,建立一套全新的标准体系,并使其获得国内乃至国际的广泛认可,绝非一日之功。这注定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顶尖的科研实力和持续不懈的努力。清源能否在这场标准之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所谓的“亚洲联盟”又能否顺利建立,并真正形成一股足以抗衡西方话语霸权的力量?一切,都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