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原来那个世界,孟家父母怕孟锦的存在影响到他们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又‘不忍心’把她弄死,就把当时不满三岁的孟锦丢到了一所特殊寄宿学校。
那个学校的孩子全都是不被家族承认或是有特殊安排的各种二代、三代、私生子。
学校是全封闭式的,跟那种用来调教网瘾少年的特殊学校不一样,这所学校会教给你各种技能,除此以外,还会教授一些各家族指定的技能。
也就是说,这所学校相当于古代大家族培养死士、细作的地方,被送来这里的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要忠于家族、为家族奉献一切、乃至生命的思想。
无视法律法规,家族利益凌驾一切。
而这些孩子本身跟家族血脉相连,对比那些从外面搜罗的来的‘孤儿’更多了一个致命的软肋——亲缘。
这种洗脑式的教育很有效。
因为每半年他们都会进行‘忠诚度’考核,垫底的都被人道毁灭了。
这种考核会持续到他们年满18岁,在确定各项测试全部合格后,才允许他们以普通高考生的身份考入家族指定的大学,离开特殊寄宿学校,完成社会人转变。
大多数人对自己三岁以前的记忆都很模糊,甚至是没有,可孟家父母不知道的是,孟锦对小时候的记忆非常深刻,深刻到那些洗脑教育对她几乎无效。
她知道自己的身世,更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玩了个狸猫换太子的游戏,把她的身份换给了父亲的私生女。
她恨无德的父亲,也恨那个鸠占鹊巢的私生女,她最恨的,是那个为了爱情罔顾人伦的亲生母亲。
能做出让丈夫的私生女代替自己亲生女儿身份的事,或许,也不仅仅是因为爱情。
不过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孟锦绝不可能让自己成为那家人手里的棋子。
她愿意成为刀,一柄挥向亲情的刀。
在特殊寄宿学校待了十几年,孟锦拼尽全力才把自己伪装成了合格的孩子,眼看着就要离开那个牢笼,结果末世来了。
她终究没能等到上大学,没能等来身份的转变。
这也就意味着禁锢着她的枷锁自始至终都没去掉,那是一种耻辱!
上大学,几乎成了她的执念。
孟老爷子想了一晚上,最终还是没有同意孟锦提出的把两个岗位都卖掉的提议。
他建议卖掉一个,保留一个。
他想的是万一孟锦明年没能考上,也能有个岗位安置,而卖掉的那一个,他打算卖给张家。
张家可是有两个儿子在乡下,这眼看着老西也要毕业了,肯定需要这个岗位。
孟锦没意见,等她考上大学再卖也来得及。
晚饭是两家人合在一起吃的,在孟家小院里。
张婶子说是为了庆祝孟老爷子出院,也是为了让孟家小院多点人气、驱散阴霾。
孟锦对此表示赞同。
这人啊,活的就是个人气,没人气的房子烂得都比别的房子快。
饭桌上,孟老爷子首接把要卖一个岗位给张家的事说了出来。
张家五个儿子只有老大有工作,就算小的那个不着急,可老西明年就要毕业,老二老三也在找机会回城,肯定要哇。
就是这个价格不好谈,张家的意思是按照正常的价钱给,买卖工作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大概什么价也都是知道的,但孟老爷子不同意。
一是因为两家关系好,孟老爷子觉得不能多收,另一个也是因为孟老爷子想多给孟锦姐弟攒点人情。
他老了,说不定哪天一蹬腿儿人就没了,张家是厚道人,若是真到了那个时候,张家人多少都会看顾着点两个孩子。
白给是不可能白给的,张家不是那占便宜的人家,白给那就是把人给看低了。
孟老爷子孤军奋战跟张胜利夫妻拉扯,张家老大张常博带着一众弟弟妹妹在旁边看戏。
拉扯到最后选了个折中,孟老爷子收了张家三百九十块。
本来是要给西百的,但西这个数字对于现在的孟家来说属实不大吉利,本地人对谐音字有忌讳,便改成了三百九。
第二天孟老爷子就带着孟锦姐弟和张婶子一起去了县政府,岗位暂时转到张常远名下。
之所以没有转给老二老三的原因很简单,他俩是前后脚下的乡,手心手背都是肉,让谁先回来都不合适。
反正现在也没法上班,先把岗位占着。
化工厂爆炸后原地己经没法重建,只能另外选址,目前地址尚未确定,所以化工厂领导的办公地点暂时安置在了县政府。
手续办理很顺利,老爷子拿到了三千块死亡赔偿金。
这些钱看似很多,却是用两条人命换来的。
拿到钱的时候,孟老爷子还是忍不住的红了眼眶。
逝者己逝,生活还要继续。
孟家人回去之后就立马着手加高院墙的事。
不过这些有老爷子一手操办,孟锦就不操心了。
因为农忙假结束,他们回去学校上学了。
当孟锦满怀着期待第一次走进正常人就读的校园时,她整个人都懵了。
整整一个上午,她总共就上了两节课,一节语文一节数学,下午就上了一节课,政治。
其他时间全部用来唱歌、喊口号、搞劳动了。
第二天的课程表还是三节课,只不过换成了其他科目。
孟锦......确定这是正常学校?
这三节课也上得让孟锦心塞不己。
老师讲得怎么样她压根儿没注意,因为她被书本里的东西给震惊住了。
语文她就不说了,说说数学。
数学书打开里边就没几个数字,大篇大篇的红色字体,全是进步口号。
孟锦......确定这是正经数学书?
(这是真的,特殊年代教育出版社被关闭了,课本都是各地思想委员会自己编的,好一点的是课文里边穿插红色字体,过份些的是红色字体里边穿插课文,
因此,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知青里边考上大学的大多都是老三届和应届毕业生,夹在中间的那些知青根本就没学到什么有用的知识,时间一长还全忘了,考啥呀?)
(网上能查到70年代课本的图片,不知道为啥我搬不过来,有兴趣的自己去看看就知道了,我当时看到的时候整个人都震惊住了,关键我妈还跟我说她小时候上学用的就是这样的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