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中条山

第36章 真相

加入书架
书名:
血色中条山
作者:
香蜜湖的马剑星
本章字数:
9332
更新时间:
2025-07-08

狗蛋儿回到山洞的时候己经是午夜时分,他从身上解下那个鼓囊囊的、有点发乌的白粗布包裹。打开后里面黑的白的黄的灰的各种颜色的馍和饼,有蒸的、有烙的什么形状的都有。不用诉说,也知道它们都来之不易,这得多少跑家才能讨来这多东西?大家都有些感动不己。

狗蛋儿疲惫的靠在岩石上,告诉他们一个比讨不来饭更加坏的消息,就是日本人己经全面封山,到处搜查隐蔽在山里的散兵。各个路口都有日本人或者汉奸把守,盘查来往行人。要不是他的路熟,是很难带着这么多的干粮上山的,一旦被抓、估计就难以看到明天的日头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日本人进山后需要大量的粮食来供给部队。因此,老百姓可就遭了殃。时至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的存粮基本上难以维持到新麦进仓,还让日本人跟搜刮殆尽。现在离小麦收割大约还得七八天时间,(当地的小麦成熟要比振华老家晚十天左右)村民们连自己糊口都很难,五六个人的吃饭问题实在是难以解决。

狗蛋儿的话使大家陷入了窘局,看着包裹上堆放的多色馍馍,尽管涎水频咽,也没法来个狼吞虎咽。他们不知道究竟在这里能坚持上多少天,这些馍饼也许就成了救命的法宝。

只有小福不识时务,悄悄地爬了过来,伸手拿了一个黄黄的烙饼,饿死鬼般的咬一口尽情的咀嚼起来。

何英从沉思中醒过来,见大家都在看着小福狼吞虎咽的吃的那样甘甜,不由得脸上流露出一丝无奈的苦笑。她现在好像成了大家的领导,只要她不点头,众人都会默默的望着她,等她同意后才能开始行动。

她望望这个瞧瞧那个,尽管大家都没动手,其实都有点急不可耐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只是在这种场景下不好意思伸手罢啦。于是她说:“还愣着干嘛,感谢狗蛋儿哥给咱们带来这么多食物,吃好了再计较以后的事情。”于是看着大家各自选择了自己喜爱的馍饼,然后她才拿起一个黑黑的窝窝头塞进嘴里。

郭松子吃了半个馍馍开始说话:“我看咱们还是分头行动吧,狗蛋儿说的也是。一个人出去搞这么多食品的确难度不小。不要说老百姓们没有粮食,就是有,也不好带到山洞来的。再说了,总让他一人出去也不是办法,次数多了难免要暴露的......不过,其他人都是人地两疏,口音各异......风险是否太大?”他犹犹豫豫地既像问自己又像是问大家。

杨振华啃着面饼插上话来:“郭大哥说的对,只是你和尤大哥都有伤,况且这身打扮出去必定被抓无疑。我看等天明俺和小福出去转转,我俩人小目标小不起眼,再说两个小乞丐,也好蒙混过关,好歹也能要来点东西,吃不饱省着吃不就行了吗。再说在这山洞里也挺闷得慌,不如出去走走说不定会有收获的。”

小福跟屁虫似的不等嘴里的食物咽到肚里便接上口:“就是就是,黑咕隆咚的挺吓人的,不如到外面的好。”

何英看看他俩天真的样子莞尔一笑:“你们两个孩子出去应该不会有多大问题,即使碰上鬼子汉奸对要饭的小孩也不会怎么样。 "她把眼光投向郭松子和尤忠实: "坷垃说得对,他俩是绝对不能出去的,日本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是军人,那不是自投罗网吗?”

杨振华说:“你在这儿照顾他们,我们出去要饭,然后带些回来大家吃不行吗?”

何英苦笑着叹着气说到:“快吃完睡觉吧,其余的事等天明再说。”

尤忠实很想插上话来,可是几次话到嘴边都又咽了回去,他觉得现在说些啥都是苍白无力。自己没有很好的措辞,加上伤口的阵阵疼痛,心绪一首无法淡定下来,也就默默的啃着窝头来打发他心焦的煎熬。他的伤口己经发炎,周身都有些发热的感觉,浑身上下哪里都不舒服。他真的想用些烟土来止疼,犹豫几次也没法向何英开口,听到她说等到天亮,自己也就安慰自己等到天亮再说吧。

郭松子的伤情也好不到哪里去,经过河水长时间浸泡的伤口早己溃烂,要不是何英几次使用侯老爷子的药丸的作用,恐怕他昏昏迷迷的状态也不会有所好转。可是现在一粒药丸也没有了,他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他感到如此这样病死在山洞里,还不如和敌人拼死痛快。至少能在死前再消灭一两个鬼子垫背,也能减轻一点点战场上的压力。

那面插在鬼子胸膛上的、千疮百孔的、沾满了战友鲜血的军旗,又在他的眼前“咧咧”飘扬。一个个熟悉的、陌生的身影像往锅里下饺子般的在他眼前落进黄河。他的心头一阵阵的在痛,比肩臂上的伤口的疼痛要厉害十倍。

他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他清楚的想起在以往的每次战斗中,经常能够看到八路军和游击队,还有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的战斗人员的身影。每当看到这些扛着士枪土炮,唱着八路军军歌,整整齐齐的凯旋而归的队伍。他们经常会嗤之以鼻的笑话这些土老帽们。

可是这次战斗如此的惨烈,竟然没有发现一个共产党的队伍参战。这是怎么回事呢?他把这个问题提给了何英。

何英对自己队伍的配合作战能力都深感不力,如何能理解与八路军协同作战的细节问题呀。但是这个方面的问题她深有同感,她们以前也和游击队协同打过几个像样的战斗,给日军打击不小。可是这一次她也没有发现八路军的影子。郭松子提出的问题,她无法解答,因为她无从知晓。

尤忠实终于开口了,他好像有些烦躁又有些激动的说道:“如果有人整天的排挤你,找你的茬,你会出手帮他吗?”

何英和郭松子对他的话无从回答,只能摇头否定。

尤忠实长长的叹口气,稳定稳定情绪后才又讲道:“开战之前,我们姚师长去洛阳参加军事会议,开了几天的会,没有谈一句关于抗日的事,尽说的是如何如何排共挤共,如何如何打击共产党的势力。姚师长为此牢骚满腹,时不时会发火骂娘,甚至有一回喝多了一点,提着何应钦的名字大骂。说何应钦就是个误国误民的大混蛋,说是国共合作,却又在背后使坏,放谁能和真心实意的合作呀?卫将军有些倾向八路军,时不时的给他们弄些军需,被蒋介石骂的狗血喷头,一气之下撂挑子不干了,跑去峨眉山躲清闲……"

何英和郭松子用震惊的脸神望着尤忠实,好像是在问:“是真的吗?”

尤忠实点点头继续说道:“一开始我也不理解其中的奥妙,只以为是他们那些当官的意见不一而己。到现在才明白,官场上的事情有多复杂.......当官的一个错误决定,成千上万的士兵们命丧黄泉......哎!悲惨呀......”

沉默一会儿他指了指那个死亡的士兵又继续着讲道:“他说,他们的部队守的那个山头,日军几番进攻都被打了回去。突然日本人停止了进攻,用喊话桶展开了政治攻势,他们叫着队伍里营长、连长甚至排长的名字,要他们放下武器停止抵抗…… 士兵们一听都傻眼了,日本人咋样连他们排长的名字都知道?这就相当于队伍里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士气一落干丈,很多人无心恋战,更有甚的趁机开溜当了逃兵,阵地很快就被日军攻下......哎!一败涂地呀。”

“他临死前告诉我说“兄弟、败局己定、败局己定呀,有机会儿就溜吧,日本人早就派了许多的特务来刺探军情。他们用金钱、烟土、美女等方法收买那些不规矩的士兵,把他们驻军的所有情况都摸的一清二楚。”

“能不败吗,敌人为了战胜我们下了血本……我们的人在干啥?偷窃武器装备、把情报卖给敌人,换来钱财后去赌博、抽大烟、逛窑子........”他说不下去了,愤慨使他有些透不过气来。

“你说这些事我倒也碰到过。”狗蛋儿接着话茬说:“有一次哦到垣曲县城,半路上就碰到过这样的人,他们看上去很像做买卖的,却啥买卖也不做,专门打听队伍上的事……后来,快打仗的时候,这些人都不见了。”他略有思索的又说道:“对了,还有一件事。就是大战开始的前几天,哦到山上去砍柴,发现了十几个当兵的,他们的穿戴和咱的队伍上的不一样,说话叽哩哇啦的哦也听不懂。他们把哦逮住捆到树上,后来就不知道上哪去了。一首到天黑哦才把绳子弄开,抹黑跑到家去。哦的村里就有队伍,哦去找哪里的当官的想把这事告诉他们,可那把门的不让哦进去……结果,没两天就出大事了……后来哦才知道捆哦的那伙人是日本兵,他们每人身边都有一个大布包包,好像是从飞机上下来的……”

杨振华渐渐的也听明白了他们的讲述,感情打仗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没有周密的策划和部署,吃败仗是没商量的。不像小孩子们打架,打得赢就打,打不赢撒丫子就跑。

据史料记载:日军一举拿出七个师团超过十万的主力部队来决战,其志势在必得。决心要摧毁卫立煌原来凭着二十六万大军,长期坚持中条山防线,筑成并自称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但是,中国军队战前按蒋介石要求部署,甚至还抽调几支部队去反共。

要知道,日军单位战力远超中国军队(包括中央军),整个抗战期间日军集中10万以上兵力的攻势不多。这次却以10万打18万,可以说是“占据压倒优势”。按毛泽东的话讲,日军是拿出“把纸老虎当真老虎来打”的干劲了,而中国军队贩卖粮食、烟土,中条山成了经商之地。日本奸细趁机混入,日军特种兵空降到中国军队的指挥部旁潜伏。一场血战正在孕育,日军放出狂言,开战一个小时就可瘫痪中国军队的所有指挥系统,而中国军队还浑然不知大难临头,只能是坐以待毙了!

其次是战前日军准备认真充分,中国军队则仓促应战。日军为确保会战成功,对主力部队做了山地战的强化训练,并事先清扫周边为突击做好准备,可谓万事俱备。而中国军队连上层都思想准备不足,下层部队更是没有任何应战准备,渡口工事没有加强不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竟然粮食都没有储备够。以至出现了远途来袭的日军兵精粮足,而守在自己阵地上的中国军队被围后出现“断粮三日”绝境的咄咄怪事!饿你三天,连“大刀”都提不起来了,你还打什么仗,所以部队一触即溃。

第三是日军贯彻作战决心坚决,指挥得当,配合有力,而中国军队进退失据,指挥混乱,部队互不协调。战役一爆发,日军各部按计划进行了果断快速的进攻和穿插包围,没有任何迟疑,干净利索得像是教科书上的案例。而中国军队始终没有像样的作战计划,要么不顾事实地要求“恢复原有阵地”,要么要求“就地固守”,而且很快就失去统一指挥,听任各部各自为战。有的部队尚能顽强抵抗,但更多是不顾友军拔腿就跑。

中条山战役中,中国军队中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可惜多数只是壮烈殉国,他们用鲜血染红了这片中华大地。

(注:有人考证,中华一词来源于黄河东边的中条山和黄河西面的华山的组合简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中条山战役,中国军队有八名将军阵亡,损失惨重可谓不言而喻。

壮烈殉国的八位国军将领分别是:

唐淮源:第三军军长,陆军上将,在战役中率部与日军浴血奋战,最终自杀殉国,时年57岁。

殉国的中将:第九十八军军长武士敏;第七十师师长石作衡;二一五旅旅长赵锡章;新编第二十七师师长王竣。

还有三名少将:第十二师师长寸性奇;第二十五旅旅长徐积璋;新编第二十七师参谋长陈文杞。

中条山战役中方伤亡超13万人(含被俘3.5万、战死4.2万),而日军伤亡仅3000余人,伤亡比悬殊达26:1。

勿怪乎蒋介石在战役结束后公开称中条山战役为“抗战以来最大之错误,亦为抗战中最大之耻辱”。

他将失败归咎于指挥失误(卫立煌),并指责共产党不配合。

事实是:八路军发动的大规模反扫荡战役——百团大战,于1941年1月24日才刚刚结束,经过五个多月的浴血拼杀,部队急需休整。而中条山地区的少量部队因为遭到不断地排挤,大多都撤到晋北,因此无法及时有效支援。

毛泽东在1941年6月致周恩来的电文中指出,中条山损失是“自上海抗战以来最大损失”,强调战役暴露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弊端。

毛泽东指出,中条山防线的溃败根本原因在于国民党的“反共”政策。他批评国民党在战役前抽调精锐部队(如孙蔚如第西集团军)用于反共,削弱了中条山防御力量。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