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伫立在窗边,凝望着窗外,春日的暖阳轻柔地洒落在公司大楼前的广场上。第一批中医治疗的患者随访数据己经出来,效果比预期还要好。他心里清楚,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是构建一个完整的应急救援体系——尤其是西医方面的急救能力。
“林总。”秘书敲门进来,“西医应急部门的负责人己经到会议室了,他们想和您汇报演练方案。”
林风点了点头,拿起桌上的文件夹,朝会议室走去。
会议室内,几位身穿白大褂的医生己经就座,见林风进来,纷纷起身为礼。
“各位辛苦了。”林风坐下后开门见山,“我们这次的目标很明确:建立一套高效、快速、可复制的癫痫急性发作应急救治流程。你们有什么初步设想?”
项目主管李医生打开PPT:“我们计划进行一次全模拟演练。从接警开始,全程还原真实场景,包括患者的抽搐、意识丧失、呼吸困难等典型症状。”
林风认真听着,时不时点头:“时间控制方面呢?”
“目标是在30分钟内完成整个流程,包括现场处置、转运、入院检查与用药。”一位女医生补充道,“我们会安排模拟患者,并设置突发状况,比如药物过敏、设备故障等,以测试团队应变能力。”
“很好。”林风满意地笑了笑,“细节决定成败,演练必须贴近现实,才能发现问题、优化流程。”
会议持续了一个小时,讨论深入而具体。散会后,林风亲自带队前往训练基地,准备启动第一次模拟演练。
演练当天,天空晴朗,训练场布置得如同急诊室一般逼真。模拟患者躺在担架上,脸上涂着特效妆,看起来像极了真实的癫痫发作状态。
“准备好了吗?”林风站在一旁,目光扫过每一位医护人员。
“准备完毕!”负责人一声令下,演练正式开始。
急救人员迅速出动,有人呼叫支援,有人立即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还有人记录时间节点与操作细节。整个过程紧张有序,几乎没有任何多余动作。
但就在即将进入转运环节时,意外发生了——一名护士发现急救包里的镇静剂被误装成了生理盐水。
“换药!”负责人立刻做出判断,另一名医护立即从备用箱中取出正确药品。
林风站在一旁,神情专注,没有插手,只是默默观察每个人的反应。
最终,演练顺利完成,用时28分52秒,比目标还快了一分多钟。
“干得不错。”林风鼓掌,“但那个药品错误是个严重问题,必须杜绝。”
“我们会加强药品管理流程。”负责人点头,“也感谢这次演练让我们发现了这个隐患。”
接下来的几天,林风亲自参与了几次演练复盘,并推动采购了一批新型急救设备。
“这批设备是我们筛选出的最佳组合。”采购小组负责人递上清单,“便携式脑电图仪、自动除颤器、智能输液泵……每一台都经过专家评估。”
“预算没问题?”林风翻看报价单。
“控制在范围内,而且供应商愿意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对方回答得很干脆。
林风沉吟片刻,签下名字:“那就尽快落实。”
待设备悉数到位,团队旋即投入了新一轮的高强度训练之中。为了提升积极性,管理层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
“表现优异者有奖金和晋升机会,不合格的要补训。”训练负责人在动员会上说,“我们的目标不是通过演练,而是真正救人。”
每天早晨七点,训练场上都能看到医护人员的身影。他们在晨光中反复练习气管插管、心肺复苏、药物注射等基本技能,汗水湿透了衣服也不停歇。
某天傍晚,林风路过训练室,听见里面传来激烈的争论声。
“你刚才的动作太慢了!要是现实中遇到这种情况,病人早就没了!”一名年长医生语气严厉。
“我承认我做得不够好,但我一定会练到最好。”年轻医生咬牙回应。
林风站在门口没进去,只是静静地听着。他知道,这支队伍正在成长,变得更强。
一周后的总结会上,林风翻开一本笔记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位成员的训练成绩和评语。
“大家的努力我都看到了。”他环视全场,声音坚定,“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癫痫急救,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我们必须做到更快、更准、更强。”
说完,他合上笔记本,站起身来:“下一步,我们要把这套流程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医疗机构掌握这项技术。”
会议结束,夜色己深。林风走出大楼,微风吹过脸颊,带来一丝凉意。
他抬头望向夜空,星星闪烁,仿佛无数双眼睛注视着他。
“我们才刚刚开始。”他轻声自语。
回到办公室,他打开电脑,开始起草一份关于全国范围推广癫痫急救培训的计划书。
窗外的城市灯火通明,像一条条星河铺展在地面上。
这一刻,他无比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正走在一条充满希望的路上。
第二天清晨,训练场再次响起整齐的步伐声。
“注意姿势,保持节奏!”教官大声喊道。
一群身穿制服的医护人员在操场上跑步,步伐一致,口号响亮。
林风站在高处,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嘴角微微上扬。
“报告林总!”一名工作人员快步走来,“最新消息,我们与那家医疗设备公司的合作意向书己经拟定完成,等待签署。”
林风接过文件,翻开最后一页,在签名栏郑重落下自己的名字。
纸张发出轻微的摩擦声,像一场风暴来临前的低语。
他抬起头,望着远方初升的太阳。
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