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当天,踹掉渣男下乡误撩大佬

第133章 采访

加入书架
书名:
结婚当天,踹掉渣男下乡误撩大佬
作者:
长舟泛月
本章字数:
4586
更新时间:
2025-06-25

耿小玉不明所以地点头,来这种穷乡僻壤能采访什么?

她正这般想,不远处忽然过来一个人冲她们招手。

盛琼华露出了盛家出事以来难得的笑,转头对耿小玉道:

“这是我妹妹。”

耿小玉跟盛琼华关系好,早就听说过她家的事,还打趣应该让他们家的事上报纸。

如今见了真人,她立即积极地跟对方打招呼。

槐宁笑道:“这一路辛苦了吧,先回家歇歇。”

“宁宁,我想现在就去看看。”

槐宁首接拉着二姐就去往猪场,“不急在这一时,况且现在天都要黑了,稻谷又长不出腿,今天先好好休息一晚 ,明天一早我就带你去。”

猪场的房间只够睡两个人,槐宁便先自己搬去知青点凑合两晚,把猪场的房间让给她们睡。

到了猪场,槐宁把炒好的菜端上来,又备上她自制的桃子汁端到凉棚里。

“来,二姐、小玉姐快尝尝我的手艺。”

盛琼华还是第一次吃妹妹做的菜,菜一入口她便点头表示肯定。

“好吃。”

她吃惯了槐宁送来的蔬菜,并未有太多震惊,耿小玉却是第一次吃,单单一个炒白菜就让她震惊地睁大眼。

“妹妹,你做的菜也太好吃了!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蔬菜,唔,桃子汁也好好喝!”

“好吃就多吃点。”

一顿饭吃得宾主尽欢。

吃完后,槐宁向他们打听写采访稿的事。

盛琼华道:“这个一般都是采访的人自己写,交上去以后主编修改润色。”

“二姐,我推荐一个人写,你看看可不可行?一来他是对村里的情况很了解,二来他文笔强。”

“谁啊?知青吗?”

槐宁神秘一笑,“等我把稿子拿过来你再定夺。”

夜里,槐宁让她们早些休息,她则跑去了严睿明那。

“蔡叔,写得怎么样了?”

蔡宏义转过身子,“我写不了,你让他们自己写吧。”

严睿明在一旁拆他的台,“什么写不了,你不是下午就写好了吗?”

“好你个严睿明,知不知道这个稿子可能会害了他们?”

‘在住牛棚的教授们的指导下’?

这句话加到稿子里,别说一般人看到会怎么想,就是报社都不一定能通过。

“可是这是事实啊,”槐宁缓缓道:“蔡叔,总得先撕开个口子,让外面的人窥见一角,对你们有所了解,上头才能看到你们的价值。”

更何况,白天她跟盛长泽通过电话,得知仇永元醒过来以后,她多了几分把握。

“对制作耕地机的人不必提及太多,重点在于突出知识才是力量,所有人看到这点,心中自然有所想法。”

蔡宏义说不过她,只能从桌子抽屉里抽出一个本子,“拿去。”

反正他不认为以报社的敏感性,会刊登这篇稿子。

“你们可得自己先写一版好的稿子备着,别因为几个人毁了你们的心血。”

槐宁己经沉浸在蔡宏义写的稿子里了,字数不多,她很快看完,惊喜地夸赞:“蔡叔,写得太好了!”

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朴实的语言和数据就足以打动人。

任谁看过了都会兴起心中对书的渴望。

槐宁宝贝似的收好本子,回了知青点。

第二天。

秋收过后按理是种晚稻,放在往年大兴生产队的人这一个月都得形容枯槁。

现在有了耕地机,他们个个悠哉,时不时去自家田里看一眼,等周盛等人去周边的生产队收完水稻再回来种也来得及。

听说村里来了采访记者,所有人一拥而上去了晒谷场看热闹。

盛琼华和耿小玉对种地不了解,是以看到那么多闲着围拢看她们的人并未感到奇怪。

周国安早就站在晒谷场等她们,见到她们过来忙上前迎道:

“欢迎记者同志过来采访。”

不待盛琼华问,他就滔滔不绝地把田里的情况交代了个遍,特别自豪地说出今年的产量。

然而盛琼华两人压根不知道一亩地产多少是正常的,眼里略带迷茫地望着他。

槐宁见了,笑道:“队长,您得先告诉她们往年的产量。”

周国安不好意思一笑,“是是是,我这大老粗没上过学不会说话,方知青你来说吧。”

槐宁没推辞,掏出一个本子给盛琼华看。

“这是我去翻阅了队里近十年的水稻记录并且去其他队摘录的水稻产量记录,你们可以看看对比今年的产量以及劳作的时间。”

槐宁在本上列了一个表格,十分清晰明了,盛琼华一眼就明白了,诧异地抬头:

“所以以前年均亩产量大约在三百斤,若遇极端天气还要减产,今年不仅产量增加到了西百六十斤,还帮你们迅速收割躲过了台风?”

“对,”槐宁点点头,“水稻的产量当然还和天气、化肥、土壤有脱不开的关系,但仅仅是机械化种植一项,就能在以上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为水稻提升10%到15%的产量。”

“以往丰年,也就是最好的亩产量在西百斤,机械化种植完全能规范种植,使水稻在达到丰年产量的基础上再提升15%的产量。”

耿小玉不解,“为什么光是不用人工种植就能提升那么多产量?按理来说化肥才是决定产量的因素啊。”

这问题其实也在大兴生产队的人心里盘旋了许久,所有人都等着槐宁的解释。

槐宁看了眼天色,阴沉得要滴出墨来,风也越来越大,估摸着今天台风就要过来了。

她加快脚步,带着她们来到田地,地里还有水稻的根,一茬茬地插在土里。

“你们看,或者可以测量一下,机器种植的水稻间距是一模一样的。”

盛琼华蹲下身用手指比量了一下,耿小玉趁机拍了张照片。

“的确相同,这有什么说法吗?”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就像一个花盆里种了太多植物挤在一起,它们生长得就不好,因为根系要在土里抢营养,叶部挤在一起导致里头的叶子也晒不到太阳。”

“水稻同样是如此,太密导致土里营养不够,顶上阳光也不够,秧苗太疏则一块地生长的水稻数量就会少。”

“人不是机器,种植时难免这儿密了那疏了,就会导致水稻生长不均,影响产量。”

“其次,翻地的深度,也就是土壤也有影响,机器能往下翻出更多有营养的土上来,对于水稻来说自然更好。”

槐宁刚说完,村口就响起一阵“突突突”的响声。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