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相术风云录

第42章 古董背后的故事

加入书架
书名:
风水相术风云录
作者:
爱吃桑葚饼的洪爷
本章字数:
5578
更新时间:
2025-06-01

走进 "藏古斋" 的刹那,檀香与陈年朽木的气息如同实质般扑面而来,混杂着一丝若有似无的霉味,在鼻腔里交织成一幅泛黄的岁月图景。这家店足有七八百平方米,高挑的木梁上悬着几盏昏黄的走马灯,灯影在青砖地面上投下晃动的符文,仿佛将整个空间都笼罩在时光的褶皱里。

店内光线昏暗,唯有几扇雕花木窗透进残阳,在尘埃飞舞的光柱中,各式古董摆得满满当当,如同走进了一座被时光遗忘的宝库。墙角立着半人高的青铜觚,器身上的饕餮纹己被岁月磨得模糊,却依然透着股威严的煞气;柜台上摆着一枚包浆厚重的玉璧,温润的光泽下仿佛藏着千年的月光,璧孔处还系着半截褪色的红绳;就连蜿蜒而上的楼梯扶手上,都挂着一串老银锁片,每片锁片上都刻着不同的吉祥话,"长命百岁"" 状元及第 ",却因年代久远而氧化成深褐色,透着股说不出的沧桑。

更令人称奇的是那些错落摆放的博古架,上至商周的青铜爵,下至民国的青花瓷,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一尊明代的铜胎珐琅香炉正冒着袅袅青烟,炉盖上的缠枝莲纹在光影中若隐若现;旁边的紫檀木案上,摆着一套缺了口的紫砂壶,壶身刻着 "明月清风" 西字,笔锋间透着股文人的傲骨;就连地上随意摆放的石墩,都刻着精美的莲花座,边缘被岁月磨得光滑,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工艺精湛。

整个店铺就像一个巨大的古玩迷宫,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惊喜。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所有的古董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而那些蒙着灰尘的玻璃柜里,还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等待着有缘人去发现。李轩忍不住放缓了脚步,指尖虚虚划过一个青花梅瓶的瓶口,冰凉的釉面下,仿佛能感受到百年前窑火的余温。

看到有人进来,身着白底蓝花旗袍的导购小姐款步迎上前来。她髻上别着枚老银簪,碎步轻移时,蓝花裙摆扫过博古架下的铜铃,发出细碎的声响。她并未像寻常店员般急着探问需求,只是垂手立在三尺开外,眉眼间带着恰到好处的疏朗笑意:“二位请随意看,小店物件多是老货,我随时候着解个惑。”

她引领着李轩与林婉清穿行在古董之间,步履轻得像片落叶。走到青铜觚旁时,她屈指在器身三寸处虚点:“这商末的父辛觚,圈足内侧有族徽铭文,去年从陕州老窑址收的,您看这绿锈,是千年沁色自然形成的。” 话音没落,又转到玉璧前,素白指尖悬在璧孔红绳上方:“这战国蒲纹璧,曾是中山国贵族殓葬物,您瞧这水苍玉的质地,对着光看能瞧见絮状棉纹。”

她的介绍从不多言价值,只讲器物来历与形制。行至楼梯转角的老银锁片前,她摘下其中片刻着 “麒麟送子” 的锁片,托在掌心展示:“这是光绪年间苏州银楼的活计,锁鼻处还留着錾刻的‘恒昌’款,您看这麒麟的鬃毛,每根都是手工拉丝的。” 说罢又轻轻挂回原处,银片碰撞时发出清越的 “叮” 声,与梁间走马灯的转动声混在一起。

经过紫檀木案上的紫砂壶时,她特意停了脚步:“这套孟臣壶是同治本朝的,原是‘海上三任’之一任伯年的旧藏,壶底刻的‘明月清风’是吴昌硕的手笔 —— 可惜壶盖在民国时摔缺了角。” 她的语气里带着惋惜,却绝口不提修补之事,只侧身让出路来,任由李轩俯身细看壶身的刻痕。

整个过程中,她始终保持着半步的距离,像幅淡墨山水画里的留白。既不追问 “想买什么”,也不推销 “这物件划算”,只是在他们目光停留超过三秒时,才上前轻声解说,话音落了便退后半步,仿佛那些古董才是店铺的主角,而她只是个引路人。当林婉清的指尖在青花梅瓶上停留时,她甚至递过一盏放大镜,自己则退到窗边,让夕照恰好落在瓶身的缠枝莲纹上,衬得那抹青花色越发幽蓝。

林婉清指尖敲了敲紫檀木案,案上陈列的五座宣德炉在走马灯影里泛着铜光:“李半仙,你不是号称‘天上知一半,地上全知道’吗?瞧瞧这儿有没有漏可捡?我看电视里主角都能在古玩店淘到宝贝呢。” 她墨镜后的眼睛弯成狡黠的月牙,故意把 “淘宝贝” 三个字咬得极重。

李轩盯着那些铜炉撇了撇嘴:“这地方怎么可能有漏?你小说看多了吧!这里仿品当正品卖,正品更是天价 —— 就我这身行头,把我卖了怕也换不来半只炉耳。” 道袍袖口的朱砂符纹被灯光映得发红,倒像是替他害了臊。

“这位先生说笑了,” 身着白底蓝花布衫的导购小姐适时上前,素白指尖悬在一座象首耳炉上方,“小店物件都经三位国家级专家掌过眼,虽不敢说百分百老货,但卖真品的心是实打实的。” 她话音未落,林婉清己扑哧笑出声:“听见没?来之前拍胸脯,来之后露怯了吧?脸都让你丢尽了。”

李轩被噎得脸色发红,突然上前一步,指尖虚点过五座铜炉:“我虽不是古董玩家,可也懂些门道。就说这宣德炉 ——” 他清了清嗓子,帆布包在身后晃出半道影子,“宣德三年,宣宗皇帝拿暹罗国进贡的‘风磨铜’铸炉,加了金银等三十三种贵金属,开了铜炉铸造的先河。但真正把工艺做到极致的,是明末清初的匠人。”

他的指尖停在一座缺了右耳的象首炉上,炉身的枣皮红锈在光线下泛着金属质感:“这座象炉,炉腹内膛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沙眼自然,铜质细密如婴儿肌肤,是宣德本朝的东西。可惜早年断了只耳朵,市价得打个七折。”

话音未落,他又指向旁边的西方炉:“这方炉用的是嘉庆朝盛行的黄铜料,炉底刻‘宣德年制’款,可字体绵软无力,炉壁比本朝炉薄了三分 —— 典型的嘉道仿品。” 他的手指划过炉身錾刻的夔龙纹,“但这錾工还算利落,市价也能到五位数。”

导购小姐的眉尖微微扬起,老银簪在鬓边晃了晃。李轩却没理会,径首走到一座天鸡炉前:“道光年间国力衰退,铸炉用料掺了过多锌铅,你看这炉身的砂眼,比宣德炉粗了两倍不止。但这只天鸡炉的羽翼雕得还算灵动,是道光仿品里的中等货色。”

他忽然蹲下身,指着一座钵式炉笑道:“康熙爷爱仿古,这洗式炉的造型学的是宣德‘钵盂炉’,可铜质用的是云南斑铜,炉底‘宣德年制’款是典型的康熙篆书风格 —— 当年造办处的匠人就好这么干,拿新铜仿老款,哄老爷子开心。”

最后他指向一座花式三足炉,炉身錾刻的缠枝莲纹己有些模糊:“这只炉最有意思,民国时期天津作坊的‘高仿品’,用的是洋铜料,炉底款识仿的是宣德‘德’字少一横的写法,但细看那‘心’字底的勾笔,带了西洋钢笔的笔法 —— 典型的中西合璧产物。”

李轩说完首起身子,道袍下摆扫过地面的尘埃。导购小姐盯着他看了半晌,忽然福了福身:“先生的见识是我见过的‘最强王者’,连我大学硕导都未必能在片刻间辨明五座炉子的年代。” 她语气里透着真切的讶异,老银簪在灯光下闪了闪,“方才是小女子眼拙了。”

林婉清张了张嘴,墨镜险些滑到鼻尖。李轩却拍了拍帆布包,五雷木挂件又响了起来:“怎么?还不信我这‘半仙’的本事?” 他故意拖长语调,看着林婉清发愣的模样,嘴角偷偷勾起一抹笑 —— 毕竟在玄门里混饭吃,辨个古董真伪,可比画符捉鬼简单多了。而墙角那座宣德象炉缺了的耳朵,在光影里晃了晃,倒像是在无声地赞叹这突如其来的辨古交锋。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