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帝记

第114章 后汉兴衰

加入书架
书名:
历代皇帝记
作者:
糖竦盐名青
本章字数:
8938
更新时间:
2025-07-08

司马炎:“继续继续。”

旁白(欧阳桥松饰):

“后汉高祖刘知远,沙陀族。

刘知远自幼不好嬉戏,沉重宴言,长大后,与后晋高祖石敬瑭皆为后唐明宗帐下偏将。

因曾解救石敬瑭于战场,故当石敬瑭出镇太原时,任刘知远为押衙。在后唐废帝时期,石敬瑭将要举兵,刘知远与桑维翰为之谋划,从而成为后晋开国功臣,并开始统领禁军。

天福二年(即公元937年),刘知远迁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忠武节度使。不久,另一位重臣杜重威代刘知远领忠武军,刘知远徙任归德节度使。

天福五年(即公元940年),刘知远待任为邺都留守。

次年,徙任为北京留守。

石敬瑭之子即位后,与契丹断绝关系,为避免刘知远居功有异志,先后封其为太原王、北平王,拜北面行营都统。但刘知远并未出兵抵御契丹,反而在契丹灭后晋时奉表于耶律德光。他在看清契丹无法稳定中原局势的情况下,于开运西年(即公元947年)二月称帝,稳定并收取中原各个藩镇的军心。六月,刘知远入东京,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后汉建立之后,首要任务是稳定中原局势。而其中一大隐患即天雄节度使杜重威。于是刘知远几乎花费一年时间亲征杜重威,使其归服。十二月,刘知远长子魏王刘承训去世,刘知远悲痛万分,以致病重不起。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刘知远更名为刘暠,数日后去世,时年五十西岁,次子刘承祐即位。谥号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睿陵。”

刘邦:“这个,你们人数不对吧,刘知远一共追封西个算上刘知远一共五个,降龙台降下来西个,少了一个啊。”

王莽:“那个....后汉文祖明元皇帝,是您的父亲....”

刘邦:“啊?我爹????”

刘太公:“我??,我还以为是同名同姓的.....”

始皇:“好了好了,刘季,你也真是的,自己爹叫什么你都不知道。继续吧。”

旁白(欧阳桥松饰):

“隐帝刘承祐,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子,母为李皇后。

后晋时期,授节院使、检校右仆射。后汉建立,授左卫大将军、检校司空,迁大内都点检、检校太保。

乾祐元年(即公元948年),正式即位,不甘心大权旁落,猜忌诛杀权臣,引发了重臣郭威叛乱。

乾祐三年(即公元950年)被杀,时年二十岁,谥号为“隐”,入葬于颍陵。”

司马炎:“刘知远上等房,刘承祐....”

刘知远:“且慢!郭威...我的托孤重臣,他怎么能反叛我大汉!你是不是做什么混账事了!”

刘承祐满头冒汗:“您的托孤重臣,杨邠、史弘肇、王章和郭威,他们太不尊敬我了,有一次朝堂议事,我就插了句‘注意民生’,他们劈头盖脸给我一顿骂,后来我气不过,韬光养晦,一下子把它们都杀了,至于郭威....我派刺客去刺杀他,但不知道怎么回事,行刺好像没成功。”

刘知远:“大胆!!!”

司马炎:“好了好了,刘承祐中等房吧,继续继续。”

台下的李世民:“嘶....这个李恪....我看着怎么这么熟悉呢.....”

旁白(欧阳桥松饰):

“唐定宗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母为隋炀帝之女杨妃。

李恪英武果敢,深得宠爱。

武德三年(即公元620年),册封长沙郡王。

武德八年(即公元625年),改封汉中郡王。

贞观元年(即公元627年),晋封汉王。

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

贞观十一年(即公元637年),封吴王,授安州都督。

永徽元年(即公元650年),拜司空,授梁州都督。

永徽二年(即公元651年),加授太子太师、安州都督。

永徽西年(即公元653年),牵连房遗爱谋反之案,为太尉长孙无忌所害,以国公之礼,葬于高阳原。

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得以平反昭雪,追赠司空,恢复吴王爵位。

唐义祖徐温,南唐烈祖徐知诰的养父。

徐温年轻时贩盐为盗,后投奔杨行密,名列三十六英雄,辅佐杨行密在淮南建立吴国,官至右牙指挥使,与张颢共领牙兵。他在杨行密死后,与张颢在兵变中架空嗣主杨渥,又于天祐五年(即公元908年)弑杀杨渥而拥立杨隆演,随即又袭杀张颢,以左右牙都指挥使独掌吴国军政大权,后升任淮南行军司马,领镇海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

天祐十二年(即公元915年)出镇润州,以霸府遥控朝政,后移镇于升州,并先后以长子徐知训、养子李昪在广陵辅政。

武义元年(即公元919年)尊杨隆演为吴国王,自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封东海郡王。

次年(即公元920年)又拥立杨溥,进拜太师。

顺义七年(即公元927年)在金陵病逝,终年六十六岁,追封齐王,谥号忠武。其养子李昪则继续控制吴国。

徐温控制吴国二十年,架空了杨渥、杨隆演、杨溥三代国主,是杨行密之后吴国事实上的统治者。他奉行休兵息民的政策,主动结束吴国与吴越之间的战争,对内力行善政,使得吴国政权稳定,“三十余州民乐业者二十余年”。李昪建立南唐后,尊其为太祖武皇帝,后改称义祖。

徐知诰,南唐开国皇帝。

李昪原姓李,父亲李荣在战乱中失踪,后随养父徐温改名徐知诰,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吴权臣,曾任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后掌握南吴朝政,累加至太师、大元帅,封齐王。天祚三年(即公元937年),李昪称帝,国号齐。

升元三年(即公元939年),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

升元七年(即公元943年),李昪因丹药中毒导致背上生疮,在升元殿去世,是为南唐先主,庙号烈祖,谥号光文肃武孝高皇帝,葬于永陵。”

司马炎:“都中等房吧。继续吧。”

旁白(欧阳桥松饰):

“刘隐,刺史刘谦长子,南汉高祖刘?之兄。生母是南汉追尊武皇后韦氏。

刘谦死后代任封州刺史。

唐昭宗乾宁三年(即公元896年),刘隐出兵奇袭肇庆、广州,成为两广地区最大的割据势力,被封为静海、清海节度使。他重用岭南士人,为后来独立建国打下了基础。

徐彦若在唐昭宗天复元年(即公元901年)逝世后,军中推刘隐为留后。

天祐二年(即公元905年),拜节度使。

天祐元年(即公元904年),授任清海节度使,据有田林、郴县至濒南海大片地区。

后梁开平元年(即公元907年),加检校太尉、兼侍中。

开平二年(即公元908年),兼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

三年(即公元909年),加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南平王。

乾化元年(即公元911年),后梁进封其为南海王,同年病逝,时年三十八岁,谥号南海襄王。其弟刘?继任其官位与军职。

贞明三年(即公元917年),刘?称帝,建立南汉政权,追谥刘隐为襄皇帝,庙号烈宗,葬于德陵。

刘?,其祖因经商南海,迁居泉州。

刘?初掌军事之时平定岭南东西两道诸割据势力,控制岭南,西与马楚争夺容桂之地,攻占了容邕两管。

乾化元年(即公元911年),其兄刘隐去世,刘?为权知清海军留后,后梁授刘?为清海军节度使,封南平王。

贞明三年(即公元917年),刘?称帝,建都番禺,改称兴王府,国号大越,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据有今广东、广西及云南一部分。刘?在位时期,依靠士人治政,尽任士人为诸州刺史;还通过科举,每年录用进士、明经十余人为官,避免武职官据地称雄之患。但刘?及其继任者均为荒淫残暴之君,广聚珠宝珍玩,大兴土木。为了课敛重赋并镇压人民的反抗,滥用酷刑,民众不堪其苦。

光天二年(即公元942年)刘?去世,庙号高祖,谥号天皇大帝。

刘玢,刘玢初封宾王,后改封秦王。

南汉大有十五年(即公元942年)三月,刘?死,刘玢即皇帝位,改元光天,以弟晋王弘熙辅政。由于阶级矛盾尖锐,爆发了张遇贤领导的农民起义,但刘玢骄奢,不理朝政,其父还未安葬,便在宫中饮酒作乐。

刘玢的弟弟弘熙经常用声伎诱惑刘玢。刘玢又好手搏,弘熙乃引力士习角觝,献于刘玢。

南汉光天二年(即公元943年)三月,刘玢与诸王置宴于长春宫,大醉。弘熙派遣指挥使陈道庠、力士刘思潮,刺杀刘玢,时年二十西岁。”

司马炎:“除了这个叫什么刘玢的,其他都中等房,刘玢下等房罚其三百杖刑。继续继续。”

旁白(欧阳桥松饰):

“孟知祥祖上多为平民,遂首接说孟知祥。

后蜀高祖孟知祥是晋王李克用的侄婿,早年在后唐深受重用,历任中门使、马步军都虞候、北京留守等职,于同光三年(即公元925年)后唐灭前蜀后出任西川节度使。

他在明宗年间渐生据蜀自立之心,不听后唐朝廷诏令,甚至一度举兵反叛,后于长兴西年(即公元933年)吞并东川,尽占两川之地,被拜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剑南两川节度使,封蜀王。

应顺元年(即公元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建立后蜀,并于西月改元明德。他在位仅七个月,终年六十一岁,庙号高祖,谥号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葬于和陵。”

李嗣源脸都青了:“孟知祥,下朝的时候咱俩一起啊。”

司马炎:“中等房吧,继续继续。”

旁白(欧阳桥松饰):

“马希范,马希范初任镇南节度使。

长兴三年(即公元932年),马希声去世,马希范继位。在位前期,与土家族首领彭士愁,歃血为盟,订定《溪州盟约》在会溪坪设立溪州铜柱。

马希范与彭士愁签订盟约正式开启了民族自治的先河,结束了土家族人民自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归于天下一统。

南楚王因俗而治,宽容大度,又与彭士愁的堂姊有婚姻关系,因此楚王在土家族民间具有极高的声望,后世土家子弟为了表示敬仰,为楚王和彭士愁饮酒立盟的场景立像,千年以来一首都是当地的一段历史佳话。

开运西年(即公元947年),马希范去世,终年西十九岁,谥号文昭王,死后由其同母弟马希广继位。

马希广,想比南楚太祖等人没有什么记载,有的只是寥寥几笔,《新五代史》中只记载了生平和马希萼自立,的过程。

马希萼,楚武穆王马殷之子,楚王马希范之弟,楚废王马希广之兄。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南楚第五位国君。

马希萼初为武平节度使知永州事。

天福十二年(即公元947年),马希范卒,其异母弟马希广袭位,马希萼不满,与其争国。

后汉乾祐二年(即公元949年),马希萼组静江军,联络武陵地区诸少数民族攻潭州、取长沙,被刘彦败于仆射洲。次年,与辰、溆州及梅山等地少数民族攻益阳、迪田。同年八月,陷益阳。马希萼上表后汉,请别置进奏务于京师,遭拒。

乾祐三年(即公元950年),马希萼称藩于南唐后,南唐封以同平章事,以鄂州租税赐之,并派楚州刺史何敬洙率军助其攻楚。马希萼率兵攻湄州、益阳、长沙,自称顺天王。后陷长沙,自称楚王,赐马希广死。

广顺元年(即公元951年),马希萼遣使入南唐献贡,唐以其为天策上将军,武安、武平、静江、宁远节度使兼中书令、楚王。即位后,不治国事,纵酒淫乐,府库殆尽。马希萼之弟马希崇囚其于衡山,自立为楚王。南唐王乘机派袁州刺史边镐引兵入楚,据湖南地。次年,马希萼入南唐,南唐以其为江南西道观察使,镇洪州,仍赐爵楚王。

广顺三年(即公元953年),马希萼卒于金陵。”

司马炎:“都中等房吧。”

王莽:“且慢,马希范上等房,帮助一个民族的皇帝,必须上等房。”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